close

DSC_0162.JPG

第三天一早,我們站在晴空萬里下人群熙來攘往的天安門廣場,感受這世界第一大城市中心廣場之遼闊。街上的 90 後越來越多,但不曉得他們對於 1989 年的六四天安門事件真相又能了解多少?就如同當年的南京大屠殺,這些歷史,並不會隨著路上車水馬龍的繁華景況而消逝,那一塊塊血漬,即便早已洗淨,但烙在人們心中的疤痕,卻也不是這麼容易抹平的。

DSC_0177.JPG

小時候有看過李連杰主演的黃飛鴻系列電影的人,應該都會對這午門有印象,至少在我的記憶中,午門好像是古代斬首示眾的場所。

以上大誤。

午門,其實是故宮(也就是紫禁城)的正門,因為此門居中向陽,位於子午,故稱為午門。午門共有五個門洞,上圖只看得見三個,另外兩個掖門是開在左右兩側的。在這五個門洞中,想當然爾只有皇帝能走正中央的那個洞;除此之外,皇后娘娘在嫁進宮中的的時候可以進一次,再來便是殿試考中狀元、榜眼、探花的三人能出一次;其餘人等,文武百官一律走左側門,王公貴族則是走右側門。

除此之外,在史實中唯一與我那斬首示眾記憶稍微符合的,便是在明代,午門廣場是皇帝施廷杖的地方,當然,當場被打死的也不少。

map_l

過了午門之後,就算是進宮啦!下圖便是紫禁城中最大的宮門,也是外朝宮殿的正門 — 太和門。在這邊要先說明一下何謂外朝?讓我們來看看故宮全圖。

乾清門以南,稱為外朝,也就是太和門到乾清門之間的範圍;而乾清門以北,則是內廷,所謂朝廷,就是這樣來的。

DSC_0183.JPG

此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,時稱奉天門,到了嘉靖年間,改稱皇極門,一直到了清順治二年,才又命名為當今之太和門;太和門在明代及清初皆為皇帝御門聽政之處,後來才改至乾清門。

DSC_0187.JPG

看看這萬頭鑽動的景象,成千的草民在付了門票錢後就可以大搖大擺地在當年皇帝即位、大婚、冊封皇后、命將出征的太和殿(俗稱金鑾殿)走來走去。

DSC_0195.JPG

再往前推進,我們終於準備通過乾清門進入內廷。此門是內廷的正宮門,也是連接內廷與外朝的重要通道。 

DSC_0204.JPG

別小看這破爛又斑駁的建築,這可是著名的養心殿呢!

養心殿,明朝嘉靖年建,清代共有 8 位皇帝居住於此。康熙年間,這裡曾是宮中造辦處(製作宮廷御用物品之機構)所在,自從雍正皇帝進駐後,造辦處也逐步遷出內廷,養心殿從此成了皇帝寢宮。至乾隆年,經過了又一波的改造與增修,最終成為皇帝讀書、問政、居住的建築群。

DSC_0205.JPG

有別於清代皇帝居住之養心殿,上圖的乾清宮則是明代皇帝的寢宮,前後共有 14 位皇帝居住於此。乾清宮的規模為內廷之首,可以想見其空間之寬敞,也因為這樣,皇帝居住時曾將內部分隔成多間寢室。據記載,乾清宮內最高紀錄曾有 9 個房間共計 27 張床,此機制也是為了避免有心人士輕易得知皇帝身在何處,避免其發生不測。

DSC_0213.JPG

前面介紹的都是皇帝寢宮,上圖的坤寧宮,則是明代皇后的寢宮。到了清代,自從雍正皇帝移居至養心殿後,此宮也順勢改為薩滿教祭神的主要場所,並曾作為同治、光緒、溥儀結婚的地點。

DSC_0219.JPG

出了紫禁城後門,回頭一望,正午的太陽高高掛在頭頂上,實在很難想像 1924 年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溥儀被逐出宮後,由此神武門離開的情景。

DSC_0223.JPG

故宮博物院對街,就是景山公園,拖著疲累的雙腿也硬要爬上來,便是為了能一覽紫禁城全貌。雖然此刻逆著光看不大清楚,但還是忍不住對這世界上最具規模的木造宮殿建築群感到歎為觀止。

DSC_0226.JPG

離開紫禁城,我們來到了天壇公園。

天壇,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,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,和故宮部分建築物年代相近。明嘉靖九年,皇帝下令建造圜丘以祭天、方澤以祭地;後於嘉靖十三年將圜丘改稱天壇、方澤改稱地壇。天壇公園內有圜丘、祈谷兩壇,上圖的建築物,位於祈谷壇內,在明代名為大享殿,直到清乾隆年間才改為祈年殿。 

DSC_0240.JPG

圜丘壇內的建築物則有圜丘本身,以及下圖的皇穹宇。

DSC_0236.JPG

皇穹宇周圍有道厚約 0.9 公尺的圍牆,稱為回音壁,據說站在其中一端對著牆面細語,另一端的人只要耳貼牆面便能夠聽得一清二楚,且還有立體聲效果,意思是杜比音效的始祖嗎XD

本日支出(每人):

故宮博物院門票 60RMB

天壇公園門票 35RMB

晚餐(大董烤鴨)84RMB

Starbucks 27RMB

吐司 5.5RMB

共計 211.5RMB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